第五章
龙江往事 by 小贺
2018-5-26 06:02
第五章:少帅的烦恼
化解一个民族的生存危机,不仅仅要靠一个领袖,更重要的是全民族的团结和努力。
伟大的中华民族,都能一次次地从灾难中走出来。每一次灾难的袭击,却使我们这个民族更加团结、坚强,更加伟大!
1931年10月1日, 农历八月二十,
这时候的北平,极为繁华,喧闹的都市,每个人的脸上,都没有空虚寂寞。这和东北百姓的脸上截然不同。也许就是\"人民\"与\"亡国奴\"的区别吧。
各大戏院坐无缺席,茶馆、窑子、饭馆、澡堂子人来人往,是络绎不绝啊。说书的,唱戏的,说相声的,唱大鼓的,都在那口吐莲花,尽兴的表演,笑声、闹声、起哄声不绝于耳。丝毫没有感觉东北出了问题。国家出了问题。
顺承郡王府位于西城区赵登禹路。当然这条路的名字也是后来才改的。而1931年这个时候时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将军就在此处居住和办公。
府邸内外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还有巡逻卫队不断游走于府内。
这个时候的张学良,年纪刚过而立,就已经节制冀、晋、察、绥、辽、吉、黑、热八省军政事务了。而且官居国民政府委员和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军权、政权系于一身。 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时候的中国呈现出“南蒋北张”的政治格局。
张学良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死死的揉着脑袋,桌子上放着一封由东北发来的紧急电报,电报的内容大概就是:洮辽镇守使张海鹏,以投降日本,并宣布自己就任东北保安边防总司令,对黑龙江准备采取行动。
张学良此刻的心情极为矛盾,对张海鹏坚决给予武力打击这本没什么,但是张海鹏后面是日本人人,如果要与日本人打起来,那就耽误了委员长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
张学良随即叫来副官谭海拟电:“张逆海鹏来黑省,坚决讨伐之。若日人前来,应谨慎对待、力避冲突”
有人说张学良不抵抗,其实正视、对待这个问题是什么呢,他的确是不想抵抗。这毋庸置疑,说他听老蒋的这不对,因为当时这种“南蒋北张”的政治格局,张学良在北方有决定一切的权力,无乱是北方的税收,港口,还是铁路、航空、经济、矿产,甚至是地方社会制度等等,张学良都不是完全按国民政府所规定的那样去执行,国民政府也从来不敢因为这些问题找他的麻烦。
当时北方的发展也完全是按张学良所希望的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进行,老蒋当时也没能力去解决张的问题,底线就是你只要当别的军阀面说支持我就行,北方都给你,前提是只承认我这一个国民政府就行。
张学良不想抵抗,但这有一点就是,他不反对别人去抵抗,而且你去抵抗我可以给枪炮和大洋,但我自己不能抵抗。因为军队是有数的,那个时候什么事能离开军队啊。这点他比老蒋高明,老蒋是我不抵抗,我也不允许你抵抗。
其实政治家做事往往就是这样,一国领袖做事、说话,就是钉是钉、铆是铆。差一不得。
而带兵的人他就知道变通,他就知道三十六计。因为带兵的人琢磨的是目标。
政治家脑袋里从来没有对岸,没有目标,没有尽头,自己就像在宇宙的真空里一样,游荡、漂浮,而又不时的展现自己美妙绝伦的动作特技!
张学良在10月9日这天召集了一些东北政要,和北平名流,有政客、有将领,有达官显贵,有教授学者,在顺承王府商讨东北黑龙江问题。
但无论怎么分析讨论,最后无外乎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依靠国联调停,暂时避让日军,但所存在的问题就是,黑龙江军队暂时只能遣散,或解除武装,或进关重新整编。
第二种就是选一个能臣干将立即主政黑龙江,在黑龙江入口嫩江桥一线阻击日军北上,但存在的问题是事态很容易进一步扩大,给日本以口实。
双方争辩激烈,张学良也左右为难,身为军人他主张抗击日军,但身为国民政府高级官员他不得不考虑事情在政治上的影响。
会议结束了但没有决议,张学良静坐在王府池塘边呆呆的望着池塘里的红色金鱼。此时他的心里就像水中的涟漪波荡起伏,且久久不能平静!